1、医疗事故需要拥有哪五个基本条件
医疗事故需要拥有以下五个基本条件:
1.医疗事故的主体需要是合法的医疗机构。这意味着,只有拥有合法资质和执业许可的医疗机构,才大概成为医疗事故的主体。
2.医疗机构需要违反了相应的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,且操作不规范致使损害,医疗机构在提供医疗服务时,需要严格遵守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诊疗规范,不然将可能构成医疗事故。
3.医务职员在诊疗过程中存在过失。这种过失可能是因为医务职员的疏忽、判断错误或操作不当等缘由致使的。
4.病人实质发生了人身损害后果。这是医疗事故的直接结果,也是医疗事故认定的要紧依据。
5.医疗行为与病人的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。这意味着,病人的损害后果需要是由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直接致使的,才能被认定为医疗事故。
2、什么情形可认定为医疗事故
在实践中,并不是所有因医疗行为致使的人身损害都可以被认定为医疗事故。以下是一些可能构成医疗事故的情形:
1.医疗机构及其医务职员在诊疗过程中,因违反法律、行政法规、规章与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,致使病人损害的,可以认定为医疗事故。
2.医疗机构及其医务职员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,或者伪造、篡改或者销毁病历资料的,也会构成医疗事故。
然而,也有一些情形虽然可能致使病人损害,但并不构成医疗事故。比如,医疗机构及其医务职员非法行医、医用商品侵权、故意行为等导致的病人人身损害,都不是医疗事故。
3、医疗事故的法律责任和赔偿
法律快车提醒你,对于构成医疗事故的情形,医疗机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赔偿责任。
1.医务职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,导致病人损害的,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。
2.对于因药品、消毒药剂、医疗器械的缺点,或者输入不合格的血液导致病人损害的,病人可以向生产者或者血液提供机构请求赔偿,也可以向医疗机构请求赔偿。
除此之外,应该注意的是,“不构成医疗事故就不赔偿”这种看法是片面的。对于不是医疗事故但构成其他医疗侵权纠纷的情形,应当根据《民法典》和人身损害赔偿的司法讲解规定进行处置。